top of page
搜尋

從電燒到智慧止血:手術能量器械的發展史

前言:外科手術的核心挑戰

外科手術的一項基本挑戰,在於處理組織分離時伴隨的出血。有效的止血(Hemostasis)不僅是確保手術視野清晰的關鍵,更是保障病人安全的基礎。為了應對此挑戰,手術能量器械應運而生,其發展歷程反映了醫學工程對更安全、更高效、更精準的持續追求。

第一階段:電能的初步應用——電燒刀的誕生 (1920s)

手術能量應用的第一個里程碑,源於物理學家威廉·T·鮑維(William T. Bovie)與神經外科醫師哈維·庫興(Harvey Cushing)的合作。在1926年,他們首次將高頻交流電應用於腦部手術,解決了當時許多手術因無法控制出血而失敗的困境。「Bovie」電燒刀的成功,是奠定現代手術的基石。

第二階段:追求精準與低溫——超音波刀的開發 (1990s)

傳統電燒刀雖有效,但其高溫會對周邊組織造成不必要的熱傷害,且產生手術煙霧。為了解決這些問題,醫學界開始尋求新的能量形式。此階段的代表是臨床醫師 Dr. Joe Amaral 與 UltraCision® 公司的合作,最終催生了超音波刀,並與90年代興起的腹腔鏡微創手術完美結合。

 * 技術原理: 以機械能取代電熱,刀頭以超高頻率(約55,500 Hz)縱向振動來切割與止血,大幅降低了熱傷害風險。

第三階段:智慧化控制——高階雙極血管閉合系統的問世 (1990s末)

另一條技術路線則專注於如何更「高效、牢固」地處理大血管。這項突破由 Valleylab 公司的工程師團隊,如 Steven Buysse、Dale Schmaltz 等人主導開發。

 * 技術原理: 以智慧回饋的電能為核心。系統能即時偵測組織狀態並調控能量輸出,達到前所未有的閉合穩定性,其代表產品為高階雙極血管閉合系統。

第四階段:現代手術的器械應用

今日,外科醫師面對的是一個擁有多樣化頂尖工具的時代。超音波刀與高階雙極血管閉合系統功能互補,並非相互取代:

 * 超音波刀擅長精準的切割與剝離。能在複雜的組織平面中遊走,以極低的熱傷害分離結構,保護周邊神經。

 * 高階雙極血管閉合系統其價值在於勢大力沉,擅長強大而牢靠的組織閉合。它能穩定地處理粗大的血管束,給予外科醫師十足的信心。

在手術台上,這兩把「神兵利器」的關係是「協同作戰」。醫師常雙手並用,一手持常規器械輔助,另一手操作能量器械;或是在手術的不同階段,靈活交替使用最適合的工具,以應對不同的組織與狀況。

結論:以病人為中心的外科決策

科技的進步,提供了功能日益強大的工具,但手術的核心,始終是外科醫師基於專業知識所做出的判斷與決策。

面對一位病人,主刀醫師會綜合評估其疾病狀況、解剖結構、組織特性以及手術進程中的即時變化,來決定在何時、何處、使用何種器械。並不存在絕對優劣的工具,只存在當下最合適的選擇。

所有能量器械的發展,其最終目的只有一個:為訓練有素的外科醫師提供更多、更好的選項,使其能為每一位病人,執行最安全、最有效的治療,以達到最佳的手術結果。

(AI彙整)

ree

 
 
 

留言


bottom of page